活动通知|原创者亲授:生涯韧力卡的理论、设计与应用心法(线上讲座)
2025-10-17
在这个充满变动与不确定的时代,「韧力」成为我们谈论生涯发展时,最关键却也最被忽略的能力之一。当人生面临压力、挫折或方向迷惘时,我们如何在困境中找到支点,重新站起来?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吴淑祯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《生涯韧力卡》(Career Resilience Cards),正是从这样的提问开始。
一、从研究到行动:让「韧力」被看见
吴淑祯教授长年投入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实务,她观察到许多青年与学生在生涯选择过程中,常被焦虑、挫折与环境限制所困。
为了更深入理解个体如何在压力中重新站稳脚步,吴淑祯教授联合郭祥益博士团队于 2018 年展开「大学青年生涯逆境与因应策略研究」,搜集了 229 篇青年在面对逆境后成功跨越的故事。这些真实的生命叙事成为《生涯韧力卡》的原型,让理论不只是抽象概念,而能化为看得见、摸得到的助人工具。
二、理论的根基:从阿德勒到生涯动机、生涯适应
《生涯韧力卡》的设计并非凭直觉,而是建立在稳固的学术架构上。
其理论基础融合了三大脉络:
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:困境并非失败,而是推动成长的契机。勇气与责任感,是人超越限制的核心力量。
· 生涯动机理论(London, 1983):个体能透过觉察、认同与行动,在挑战中持续寻找自我定位与意义。
· 生涯适应理论(Savickas, 2013):面对变动与不确定,个体的弹性与创造性反应,正是生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这三个理论共同揭示——生涯的发展并非直线,而是一场持续调整、拥抱变化的历程。
三、卡牌的设计:从故事走进实践
《生涯韧力卡》由四组牌构成,每一张卡都代表一段面对逆境的心理旅程。
· 生涯逆境卡:呈现人生中八大类困境,如健康、学习、家庭、人际、死亡、自我与发展等。
· 逆境反应卡:引导使用者觉察当下的情绪、想法、行为与生理反应。
· 内在资源卡:协助个体辨识自身的特质、信念与因应技能。
· 外在资源卡:提醒我们在困境中能依靠的他人与支持系统——家人、同侪、社区、学校与活动参与。
每一次的抽卡与讨论,都是一场「重启心光」的过程。透过叙说与倾听,参与者重新看见被压抑的情绪、被忽略的信念与尚未发挥的力量。
四、韧力为何重要:从生涯教育到生活哲学
「韧力」的本质,是一种在压力中仍能维持希望与方向的动态能力。
研究指出,韧力并非天生,而是可以透过学习与经验培养出来(Luthans et al., 2007)。吴教授也指出,真正的韧力展现在困境之中—当个体虽受伤却不被击垮,当他愿意在混乱中寻找意义、整合资源并持续行动。
这样的观点,让生涯教育不再只是「职业选择」的讨论,而成为一场「如何面对生活挑战」的学习。从学校教育、辅导工作到企业训练,《生涯韧力卡》皆能成为促进自我觉察与团体对话的工具。
五、韧力的练习:从同理开始
在卡牌的带领活动中,参与者不仅学会觉察自身的情绪,也学会成为一位专注倾听、不批判他人的聆听者。
正如罗杰斯(Rogers, 1961)对同理心的诠释:「要能以他人的眼睛去看、以他人的耳朵去听、以他人的心去感受。」
这样的对话空间,让人感受到被理解、被接纳,也让韧力在温柔的交流中逐渐萌芽。
六、邀请你一起探索「韧力」
每个人都曾在生命中经历起伏,《生涯韧力卡》让这些经验不再只是过去,而是成为成长与转化的素材。
在这场由吴淑祯教授主讲的在线分享会中,您将看见这套卡牌如何从理论、研究一路走到实务,如何在教育现场与助人关系中,成为支持心灵的桥梁。
愿我们都能在面对挑战时,记得那句话:
「有韧性,不代表不会受伤;而是受伤后,仍有勇气继续前行。」
-----活动详情----
时间:10月29日(周三)晚上18:30-20:00
形式:线上直播(Teams平台)请扫描下方二维码,填写基本信息完成报名。报名成功后,我们将在活动前通过微信发送专属会议链接。
主讲嘉宾:吴淑祯教授
答疑嘉宾:郭祥益博士